Email:[email protected]
摘要
由于制度背景、概念范圍,、指標體系等方面的差異,,現有科技成果轉化跨國比較多數就單一指標加以比較,而較少采用多指標測度體系進行衡量,。通過限定概念范圍,,在梳理中國,、美國、歐盟,、英國的科技成果轉化指標體系基礎上,,將指標分為核心類、特色類和效益類三類,,與發(fā)達國家相關指標數字相比,,中國大學在企業(yè)合作研發(fā)收入、成立科技型企業(yè)等方面有一定優(yōu)勢,,成果轉化規(guī)模數據近年來增速可觀,、未來成效可期。與此同時,,我國在基礎研究投入強度,、專利管理制度、成果轉化體系等方面存在不足,,有待改進優(yōu)化,。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創(chuàng)新的源泉,每年產出數量龐大的科技成果,,如何促進這些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益,是各國政府,、高校等部門共同面臨的挑戰(zhàn),。[1]美國1980年頒布《拜杜法案》通過創(chuàng)造一整套統(tǒng)一的規(guī)則使大學能便利地取得聯邦資助的發(fā)明所有權,激活了大學和企業(yè)參與產學研合作的積極性,,鑒于《拜杜法案》實施后取得了矚目的成效,,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競相效仿。[2]作為追趕國家,,中國先后頒布了《科學技術進步法》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以激活大學和企業(yè)參與產學研合作的積極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成果轉化領域的改革和追趕步伐明顯加快,,2015年全國人大修訂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2016年國務院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guī)定》,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除了上述科技成果轉化“三部曲”,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之后,又出臺了科技成果轉化小“三部曲”,即《關于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 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和《關于進一步推進高等學校專業(yè)化技術轉移機構建設發(fā)展的實施意見》,。政策密集出臺后,,了解中國的成果轉化水平在國際上處于何等位置,評估中國科技成果轉化水平與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的差距現狀和發(fā)展趨勢,,對于客觀認識我國成果轉化問題,,制定下一步科技創(chuàng)新重大決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一,、研究現狀與主要問題
目前,,研究科技成果轉化績效水平主要借助投入-產出模型量化方法實現,,其中DEA多階段模型最為常用[3,4,5],以比較不同區(qū)域或者不同組織的成果轉化效率差異。然而,,投入-產出模型績效評價方法適用于單一國家內部或者有著較為一致數據基礎的多個國家比較,,將其應用在成果轉化的國際比較中卻面臨挑戰(zhàn):與各國研究與開發(fā)(R&D)數據由官方主導并由OECD等國際組織長期跟蹤不同,相當部分國家成果轉化統(tǒng)計數據由民間組織收集,,數據口徑難以統(tǒng)一,、指標可比性較差,與此同時還面臨部分國家,、部分指標或者部分年份數據可得性不佳甚至缺失問題,,而數據缺失往往造成在DEA模型使用中大量樣本數據的舍棄,致使通過模型進行跨國效率比較的工作難以進行,。